师德模范
笔尖传情,师者如光——“我和我的老师”优秀征文展(一)

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,学院第五届“我和我的老师”主题征文活动圆满收官。同学们用饱含深情的文字,讲述一个个与老师的动人故事,展现了老师们立德树人、潜心育人的风采,彰显了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。这些文字,是对师生间温暖情谊的生动诠释,也是对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有力弘扬。现在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次获得一、二等奖的征文作品,感受那一份份温暖人心的师生情谊,向每一位辛勤耕耘教育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。

 

师道如光 行者无疆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致敬教师:刘央央

一、序章——师启鸿蒙照山河

《礼记》有言:“师也者,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。”教育的真谛,在于以行践言,以德润心。在人生求索的征途上,总有一盏明灯,穿透迷雾,照亮前路。于我而言,刘央央老师便是那盏不灭的灯——虽未亲聆其课堂讲授,她却以另一种姿态嵌入我的成长轨迹。她的教诲,不囿于三尺讲台的经纬,而是化作风中絮语、晨曦清露,浸润于每一次实践的步履、每一场午后的茶叙。

犹记初入校园时,我曾艳羡同窗口中她的博学与风趣,却因专业之隔无缘受教。然而命运的安排总带着诗意——她成为了我的导师。

二、初见——梧桐影动闻道心

第一次见到刘央央老师是在暮色渐暖的四月末导师见面会上。她立于桌尽头,正为大三学子剖析专业实践二论文症结。指尖轻叩文献,声若清泉击石我忽然明白了那句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时代的呼吸我缩在后排,却在她逐句批注的笔锋间窥见治学的炽热——她时而蹙眉诘问“研究逻辑何在”,时而展颜盛赞仿佛那处有破云之光。窗外梧桐新叶婆娑,晚春的风裹挟着花香漫入室内,我的笔记本已密布速记论据当如古建筑榫卯,严丝合缝中见匠心”“文献综述需似百川归海,激荡处自有新流”。那日未曾对话,我却恍若触摸到学问的筋骨,更在满室浮动的墨香里,听见了师者之心的澎湃回响。

三、躬行——风雨砺根成江海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 再见刘老师是在暑气蒸腾的盛夏。我有幸邀请她参与到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,我怀揣忐忑报名,却因经验匮乏屡屡碰壁。调研报告漏洞百出,访谈记录支离破碎,我几乎想要放弃。她却带着我们逐字雕琢,我们重新走上了最初调研的道路。额角的汗珠折射出坚毅的光,笔尖沙沙声如春蚕吐丝,将散乱的思绪织成经纬。最终,这份曾被质疑“粗糙”的报告,在她的指引下蜕变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树——数据如根系扎实,案例似新叶葳蕤,一举斩获“十佳团队”。我似乎理解了,教育的意义,不仅在于修正残缺,更在于教会我们以风雨为墨,将不完美写成成长的注脚。

四、问道——云水襟怀见天地

若说社会实践是启蒙,那么“百企调查”便是一场精神的远征。刘老师带领我们深入制造业腹地,直面轰鸣的车间与冷峻的数据。记得首次访谈企业负责人时,我紧张得语无伦次。她从容发问,从产业链条到技术革新,从管理哲学到社会责任,问题如刀,剖开表象;见解如水,浸润本质。在归途中,却夸我有勇识我从车窗向外看,不着天际的流云似在告诉我:云无定形,却能成雨润物。治学亦当如此——不拘一格,方见气象。那次经历,让我懂得:真正的学问,不在书斋的方寸之间,而在广袤天地的呼吸之中。

五、润心——星火微芒映长夜

她像古画中的隐士,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姿态存在。走廊偶遇时,她总能精准认出我,笑问:“最近在做些什么桌面旁的纸堆中,她留下的批注纸条如星子散落,一句增加一段理论基础”,便为我推开一扇未知的窗。秋日银杏纷飞时,她的叮咛似落叶在厚厚的论文,文章当如叶脉,逻辑分明,亦需留白。这些零光片羽,织就一张无形的网,将散落的求知者温柔收拢。

六、点津——风摇绿萝自成章

那日斜阳漫过办公室的百叶窗,我的意念悬停在“考公”“考研”“就业”的选项间,如同候鸟迷失了迁徙的坐标。刘老师的一句,“我觉得你都可以”,短短七个字,却如利刃拨雾。我看着门外那盆绿萝,是呀,它抽新枝时,又怎会纠结向东还是向西生长?风来便顺势摇曳,雨落则借力扎根。公务员考试是磨砺韧性的砂纸,研究生院是沉淀思想的土壤,职场更是舒展枝叶的旷野——关键不在选哪条路,而在行走时是否带着竹的气节。我似乎又懂得,人生不是选择题,而是论述题。你只需证明:无论哪种身份,你都是“你”。那一刻,我掌心洇湿的汗渍化作晨露,滋养出破土的勇气。

七、师道——烛照星火引千帆

《荀子》云:“君子之学也,入乎耳,著乎心,布乎四体,形乎动静。”刘老师深谙此道。她以行动为教鞭:为修改学生的调研方案,她顶着烈日徒步穿行古街;为解答职业困惑,她与我们促膝长谈,蝉鸣撕扯着灼热的空气,而她的声音如清泉凿石,仿佛在应和思想的沸腾。

她将人生化作活教材,以谦逊诠释“教学相长”,用热忱演绎“有教无类”。那些未曾冠以“上课”之名的时光,实则是最生动的教育学——在厂房机床的轰鸣里,她教会我“知行合一”;在办公室氤氲的茶香中,她让我读懂“厚德载物”。这盏不灭的灯,终究照亮的不仅是知识之径,更是人格的丰碑。

我常常想问问“未上过您的课,为何愿倾注这般心血?”但我看见窗外的爬山虎,攀缘而上,何曾挑剔过墙壁的质地?教育本无边界,心至处,课堂。师恩如海,衔草难报;惟愿以寸心,续写这盏明灯的光华。

 

我心目中的好老师——黄董良老师

 

致敬教师:黄董良

黄董良老师年纪挺大了,得有六十多岁。走路不快,总穿一件灰色的旧夹克。他教我们《中级财务会计》,讲课声音不高,但奇怪的是不用麦克风,他说用了反而听不清。

黄老师写板书时,我才看清他戴老花镜。那次他踮脚写“固定资产折旧”,粉笔“啪”断了。他摸出眼镜盒,慢悠悠戴上。他有个习惯:每节课在黑板左上角写当天日期,字写得特别大。有次写“2025.5.14”,前排同学小声说:“老师,今天15号了。”他愣了一下,笑呵呵地拿板擦蹭掉“14”,改成了“15”“老了,记性也折旧喽。”教室里响起轻轻的笑声。后来班长跟他说:“老师,日期我们帮您写吧。”他点点头,没再推辞。

期中复习到递延所得税,我搞不懂“暂时性差异”,憋到下课人都走光了才敢问。黄老师正弯腰锁讲台抽屉,听见我说话直起身。他拉开抽屉拿出个生锈的铁皮饼干盒,里面塞满用橡皮筋捆着的纸条,纸边都卷起来了。他翻出一张发黄的:“这是我以前画的。”铅笔印快磨没了,画着两条弯弯曲曲的线:“税法和会计像两条道,差异就是中间这块地……”他讲的时候手指有点抖,蓝墨水没干的板书蹭到他袖口上,灰夹克染了道蓝印子。

黄老师办公室在五楼,我们教室在三楼。有次我作业交晚了,跑到五楼找他。他正扶着楼梯扶手喘气,看见我说:“放桌上吧,我正要下去上课。”

我跟着他下楼,他走得很慢,旧皮鞋在台阶上一下下踩着。走到二楼拐角,上课铃突然响了。他脚步明显快起来,旧夹克后摆掀起来,露出毛衣磨薄的边。等我跑进教室,他已经在写“长期股权投资”了,粉笔灰落在他肩膀上。

现在上审计课讲到折旧,我偶尔会走神。中财课本上说折旧是“资产成本的分摊”。看着PPT上的公式,我忽然想起黄老师踮脚写板书的样子,想起他袖口的蓝墨水印,想起他爬楼梯时掀起的旧夹克下摆。
   这些零碎的画面没什么特别的,但就是留在了脑子里,像粉笔灰落在黑板槽里,积着就积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