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德模范
笔尖传情,师者如光——“我和我的老师”优秀征文展(二)

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,学院第五届“我和我的老师”主题征文活动圆满收官。同学们用饱含深情的文字,讲述了一个个与老师的动人故事,展现了老师们立德树人、潜心育人的风采,彰显了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。这些文字,是对师生间温暖情谊的生动诠释,也是对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有力弘扬。现在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次获得一、二等奖的征文作品,感受那一份份温暖人心的师生情谊,向每一位辛勤耕耘教育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。


不只是传道授业,更是引路点灯

 

致敬教师:周航

初识周航老师,是在《企业管理概论》的课堂上。当其他课程还在用PPT堆砌概念时,他的课堂早已化作流动的商业战场。他总能把那些冰冷的SWOT分析变成鲜活的商业案例,将抽象的组织行为学转化为创业团队的协作智慧。记得在讲解“战略管理中的企业文化”时,他打开了学校的官网,他用我们熟悉的校园为例子,让我们对企业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。到现在我都记得老师说的——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,他讲的是企业,却又涉及到人生。

随着课程深入,这种独特的教学魅力愈发显现。当我在课堂上困倦打盹时,他并未用刻薄的言语敲醒我,而是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说:方林悦啊,你的瞌睡虫是不是被我讲的企业管理战略吓跑了?但这不是一种打击,而是关注。因为老师的话里带着的不是嘲讽和冷漠,而是温暖和轻松,像是一阵清凉的海水在夏天冲在了脚丫子上。这种充满智慧的关怀,让我在后来才真正领悟——他总能在点名时记住学生的状态,用看似随意的互动传递着对教育的虔诚。

在我与周航老师逐渐熟悉之后,我怀着对专业学习的热忱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,诚挚地邀请他担任我参加学科竞赛的指导老师。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合作开端,更是我与老师之间建立起深厚师生情谊的重要契机。在随后的相处过程中,周航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愈发立体而温暖——他既是严谨治学、悉心指导的师长,也是平易近人、值得信赖的朋友。

作为一名热爱挑战、渴望突破自我又具有“野心”的学生,我在备赛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思路受阻、方向不明的困境。每当这个时候,周航老师总是耐心倾听我的想法,细致分析问题所在,并结合自身的学术积累和实践经验,为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。他从不急于给出答案,而是引导我独立思考、深入探索,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专业知识的兴趣,也让我在不断试错中学会了如何自主解决问题。除了在专业能力上的指导,周航老师更以极大的责任感关注着整个团队的发展。无论是项目进度的安排,还是内容细节的调整,他都会充分考虑每位成员的意见,力求在效率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。作为教师,他完全可以只负责技术层面的指导,但他却愿意花大量时间去协调团队关系、照顾大家的情绪,甚至主动为我们争取资源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。这种敬业精神和无私付出,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位真正教育者的担当。

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我们团队成功晋级省级总决赛后。由于答辩地点设在其他高校,为了确保我们的出行安全,周航老师毅然决定亲自驾车带我们前往比赛现场。一路上,他不仅要应对长途驾驶的疲惫,还时刻关心我们的状态,提醒我们注意休息、补充能量。到达目的地后,他还细心地为我们购置所需的日常用品,哪怕只是多买一盒牙刷这样的小事,他也毫不吝啬时间和精力。晚上用餐后路过超市,他会想着给我们买些水果;早上我们因准备材料或化妆耽误了些许时间,他也从不催促,只是默默等待。那一刻,我真切感受到:原来真的有这样一位老师,他不是为了名利,也不是出于职责,而是发自内心地希望我们能够安心参赛、不留遗憾。

比赛结束后,回想起那段并肩奋斗的日子,我的内心依旧充满感动与敬意。是周航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提升了专业素养,是他那润物无声的育人理念让我懂得了坚持与责任的意义,更是他那份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在人生的理想追求上,周航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。他对学术的执着、对学生的关爱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,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心灵的陪伴与成长的引领。他的言传身教,不仅帮助我在专业学习上取得了进步,更让我在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时,更加坚定了服务他人、回馈社会的信念。

如今,虽然比赛已成过往,但那段共同奋斗的时光早已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。我想,正是有了像周航老师这样诲人不倦、敬业笃学的良师,才让我们在求知的路上不再孤单,在追梦的过程中更有力量。在此,我由衷地向周航老师表达最深的敬意与感谢——谢谢您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何为责任与担当,谢谢您以无私奉献点亮我们前行的方向。

 

循光而至,师恩如炬

 

致敬教师:金武

在踏入这片求索的学林之前,他的名字,便如一粒饱满而坚硬的种子,深埋于我渴望生长的土壤之下。学长学姐们每一次不经意的提及,都像一缕细密的春雨,悄然浸润着这颗种子,催生它破土的渴望。他们的话语里,他是一座沉默而坚实的山岳——“科研场上,他是‘磐石’,数据是基石,容不得一粒虚浮的沙尘”;“讲台之上,他又化作了‘春风’,再坚硬的定理冰层,也能被那妙趣横生的例子温柔地消解,流淌出知识的清泉”。这些零星的描述,在我心中反复描摹、叠加,渐渐汇聚成一个既令人敬畏又充满吸引力的轮廓:那是治学如履薄冰的严谨,是传道如春风化雨的智慧。这份朦胧的仰慕,如同仰望夜空中一颗遥远却异常明亮的星辰,它清冷的光辉指引着方向,却也因其高远,在我心头投下一片微凉的怯意。我仿佛站在一片知识的旷野边缘,遥望着那座灯火通明、象征着严谨与成就的科研堡垒,渴望靠近那光源,却又被那扇厚重门扉所象征的未知与高度所阻隔。我心中怀揣着对求知“心向往之”的期待与“高山仰止”的敬畏,那粒名为“向往”的种子,在“敬畏”的土壤里,既蓬勃又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试探,静待着一缕足以破土的微光。

初见他时,他立于讲台,身影挺拔如松,肃然之气宛若秋日晨霜,瞬间凝固了教室的空气,一种沉静而庄重的秩序感油然而生,令人不自觉屏息凝神。这与心中那座“磐石”的想象瞬间重叠,印证了那份源于听闻的敬畏。然而,当艰涩的定理开始在黑板上凝结成霜,思维的河流仿佛即将冰封,他却总能信手拈来,引譬连类。那些源自烟火人间、妙趣横生的鲜活案例,如同乍暖还寒时节里第一缕温煦的春风,轻柔地拂过冰面,顷刻间便绽开无数细密而温暖的裂纹——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公式与概念之墙,竟在同学们恍然大悟的轻快笑声里悄然溶解崩塌。严谨的知识脉络,因这活泼的泉流注入而变得灵动,他竟在这无声的耕耘中,悄然播下了思维轻盈的种子,让敬畏的坚冰之下,悄然涌动起亲近的暖流与探索的惊喜。

一次,我指着书一处盘踞多日、如同浓雾般挥之不去的混沌,声音里带着忐忑。他闻声抬首,镜片后的目光深邃如古潭,澄澈而宁静,随即一抹温煦的笑意在他唇角漾开,如石子投入静水:“此问甚好,直指核心。”没有敷衍,没有不耐,他执笔如握犁铧,在纸页的田亩间细细耕耘推演,不厌其烦,直至我眼前的迷雾被知识的阳光层层驱散。临别时,他宽厚的手掌轻落肩头,话语如汩汩暖泉注入心田:“求知之道,贵在持恒。能怀此探索之心,已是不易”那温厚的肯定与鼓励,瞬间融化了畏难的坚冰。那一刻的感受,如同在幽暗崎岖的山径中踽踽独行,彷徨无措之际,忽见前方崖壁之上,一盏长明的灯火穿透黑暗,坚定而温暖地亮着,瞬间驱散了所有迷途的寒意与惶惑,只余下被照亮的路径与笃定前行的勇气。

学长学姐口中那“治学如琢玉,务求毫厘不差”的科研盛名,早已如雷贯耳,如同山巅终年不化的积雪,闪耀着令人仰止的清辉。这份源自高山之巅的敬畏,曾让我无数次徘徊在那扇象征着严谨殿堂的实验室门外,鼓起的勇气总在指尖触及冰凉门板前悄然消散。终于,在一位相熟学长热忱如炬的引荐与坚定如石的鼓励下——那如同点亮我心中怯懦火绒的第一粒火星——积蓄的力量终于喷薄,我郑重地叩响了那扇心驰神往的门扉。蒙他不弃,我这个科研沃土上的稚嫩幼苗,得以有幸加入那支精诚协作、追求卓越的拓荒者队伍。从此,那些曾经只能仰望、仿佛矗立在云端之外的学术峰峦,竟在老师清晰而稳健的引领下,渐渐显露出可攀缘的脉络,化为脚下可以丈量的丘壑。在他点石成金般的雕琢与指引中,我不仅幸运地寻得了志同道合、并肩砥砺的伙伴,更在日复一日的锤炼与浇灌下,抽枝展叶,锻造出科研探索必需的坚韧枝干,我学会了如何如老农般精耕细作地规划科研项目的田畴,如何如巧匠般抽丝剥茧地梳理庞杂数据的经纬。这些无形的年轮与韧劲,正是他用心血浇灌、亲手为我磨砺的锋芒,赋予我直面未知旷野的底气。

然而,探索的征途从来荆棘密布,并非坦荡通衢。犹记项目申报答辩前日,我将数日呕心沥血凝成的汇报初稿,如同献上未及打磨的矿石,忐忑地呈于他案前。PPT页面臃肿如塞满的背囊,堆砌着未经淬炼的数据与图表;讲述的思路纠缠不清,如同林中迷失方向的藤蔓;对于评审可能直指核心的诘问,我的准备更是单薄如蝉翼,破绽昭然若揭。巨大的惶恐如冰冷的潮汐,瞬间将我淹没,窒息感扼住了喉咙。他沉静地接过稿子,预想中雷霆万钧的斥责并未降临。唯见他拿起一支红笔,神情专注而平和,如同手持一把精准的刻刀,在纸页与屏幕上细细勾勒、删繁就简。他仔细翻看后,轻轻放下稿子,示意我坐下。“看得出来,你花了很多心思收集资料,”他首先肯定了我的努力,这让我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。“不过,”他话锋温和地一转,“我们试着理一理,这个项目的核心目标是什么?你最想向评委传达的关键信息是哪几点?”他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思维脉络图,瞬间化作一把精巧的钥匙,“咔嗒”一声,解开了我脑中所有乱麻般的死结与混沌。他引导我一点点勾勒出清晰的逻辑脉络:从问题的提出,到我们的核心线路,再到关键的验证和初步结果,最后是未来的展望。他引导我识别哪些是支撑主线的“筋骨”,哪些是可以精简或挪到附录的“血肉”。对于我担忧的问题,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启发我:“如果你是评审老师,你最关心这个环节的哪几个方面?基于我们的项目,我们最有把握回答的是什么?暂时无法完美回答的,我们又有什么应对思路?”就在这一问一答、一勾一画之间,混乱的思绪如同被梳理的丝线,渐渐变得清晰、顺畅。那些原本庞杂无序、令人焦头烂额的素材,仿佛被一只无形而充满智慧的手重新排列组合,骤然焕发出清晰的秩序与夺目的逻辑光芒。原来师者之严苛并非覆盖大地的凛冽霜雪,其内核是那深不可测却始终恒温的熔岩般炽热的赤诚与期望。

他既是治学路上要求严苛、不容苟且的严师,亦是成长途中给予温暖、点亮希望的引路人。他如烛火般坚定而温柔地摇曳在学海书山之间,其光芒所及,远不止于知识的幽微小径。他重塑了我的认知图景,他用行动向我证明,理想并非空中楼阁,而是以严谨为基石、以务实为砖瓦、以持恒为粘合剂,一步步构筑的殿堂。他让我敢于将曾经仰望的星辰,视为可攀登的山峰,并亲手教会我绘制攀登的路线图。

他赋予我的规划能力、逻辑思维、务实精神,如同为我的人生航船安装了精准的罗盘与坚固的舵轮。在面对未来的风浪与岔路时,我不再是随波逐流的扁舟,而是拥有了辨别方向、破浪前行的能力与勇气。

他淡泊名利、潜心育人、薪火相传的境界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超越个人得失的人生价值所在。这光芒指引我,人生的终极规划,不仅在于成就自我,更在于如何将所学所能,回馈、照亮更广阔的世界。

金武老师如烛火般坚定而温柔地摇曳在学海书山之间,既清晰照亮知识殿堂中幽微曲折的隐秘小径,也恒久映亮一代代学子跋涉前行的漫漫长路。这烛光,不仅点燃了我心中那团名为“求知”的熊熊烈焰,更悄然在我灵魂的沃土深处,埋下了一颗名为“传承”的种子。它静默地积蓄着力量,只待有朝一日,当我也能稳稳擎起属于自己的火炬时,定要将这缕光明郑重地、满怀感恩地接续下去,让它穿透知识的迷雾,照亮更多在幽径中摸索前行的年轻身影——师道如灯,代代递燃,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这微光汇聚,终将成炬,在人类追求真知与光明的浩瀚星空中,燃成一片璀璨永恒、永不坠落的璀璨星河。

 

温暖税制课堂的引路人

 

致敬教师:刘颖

在大学期间,我有幸遇到了许多杰出且和蔼的教师。我初次走进刘颖院长的《中国税制》课堂,便被她那优雅从容的气质深深吸引。原本以为枯燥乏味的税收知识,在她的讲解中,竟变得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精致画卷,既充满魅力又饶有趣味。

刘颖院长上课的方式别具一格。她不会照本宣科,而是巧妙地将晦涩难懂的税收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。记得在讲解个人所得税时,她以大家未来工作后的薪资收入为例,详细拆解各项扣除标准和计算方法,让我们瞬间明白了这些条款背后的意义。她还会引入许多生动的案例,分析企业在不同税制下的经营决策,那些看似遥远的税收政策,一下子就变得鲜活起来。她的课堂节奏紧凑,逻辑清晰,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深入浅出,让人沉浸其中,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许多专业知识。

课后,刘颖院长总会精心布置题目,帮助我们巩固所学内容。这些题目既紧扣课堂重点,又具有一定的拓展性。每当我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难题,她都会及时给予解答。无论是在班级群里,还是通过私信询问,她总是耐心细致地分析问题,引导我们找到解题思路。有一次,我对一道关于增值税的综合题毫无头绪,向她请教后,她不仅详细讲解了题目本身,还帮我梳理了整个增值税的知识框架,让我对这个知识点有了更透彻的理解。

更让我感动的是,刘颖院长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感受。每节课后,她都会贴心地询问大家对上课速度和进度的看法。如果发现我们对某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够扎实,她会毫不犹豫地放慢教学节奏,重新进行讲解,直到我们都理解为止。她常说:“学习不能赶进度,要确保大家都真正学会。” 这种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,让我们倍感温暖和安心。

在课堂之外,刘颖院长也十分关心同学。她就像一位亲切的大姐姐,总能敏锐地察觉到同学们的情绪变化。有段时间,我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情绪低落,上课状态也不太好。她发现后,主动找我谈心,耐心倾听我的烦恼,用她自身的经历鼓励我,还为我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。在她的关心和帮助下,我很快调整好了状态,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。

刘颖院长为人善良温柔,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。无论多忙,她都会认真对待每一位同学的问题和需求。她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,不仅教会我们专业知识,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。

能成为刘颖院长的学生,我深感幸运。她就像一盏明灯,照亮我在税收知识海洋中前行的道路;她更像一缕春风,温暖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灵。在我心目中,她就是最完美的好老师,她的教诲和关怀,我将永远铭记于心。